通感跟比喻的区别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更新]
·
·
分类:行业
4423 阅读

通感跟比喻的区别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她笑的很甜。
2.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的感觉系统的借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凡阿铃奏的名曲,这就是视觉和听觉的移用,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用通感的手法写一首歌

细雨如愁,飞花似梦,琴声悠悠软如风,波光粼粼影清冷。长柳系舟舟却行,黄莺相向鸣。声声留春春不住,满川别离情。
琵琶声重,弦上语浓。素手纤纤柔如月,双眸痴痴光也凝。梦啼妆泪珠玉碎,无眠守孤灯。长盼与君再聚首,山海不移情。

比喻的相似性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是一种最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里面经常会出现他的意思呢,就是说把一个我们所要描述的事物,用其他的跟它相似的生物去进行一个比喻,让我们更加生动形象的感受这个事物的特点,比如通感,还有博喻也是经常使用的,就是几个比喻,连在一起都属于比喻。

与比喻相似的修辞格?

通感
通感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是十分相似的。
例如:①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②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翦伯赞《内蒙访古》)
例①是通感,例②是比喻,从表面看,两句都以比喻的形式出现。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具备,似乎完全一样。所以,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非常容易混淆。但是,如果我们由表及里,细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两个句子其实有着有着很大的差别。
例②用“青铜的屏风”喻“秋天的阴山”,是以视觉形象喻视觉形象,借“青铜的屏风”例显现阴山的古老和巍峨,其本体和喻体都在同一个感觉范围内。
例①的情况就不同了,“绿茸茸的草坂”是视觉所见,而“充满幽情的乐曲”是听觉所闻,本体、喻体不在同一感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