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思想的三个转变是什么 什么是“颜李学派”?

[更新]
·
·
分类:行业
3253 阅读

颜元思想的三个转变是什么

什么是“颜李学派”?

什么是“颜李学派”?

第一部分
清朝初年,批评理学和提倡经世致用是当时进步思潮的特征。在这方面,除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外,颜李学派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虽然不及顾、黄、王三大家,但其对社会思潮特征的反映却较为鲜明。在批评理学时,三大家在形式上还对理学持保留态度,王、顾之于程朱,黄宗羲之于王守仁皆是如此,颜李学派则不然,他们不仅反对程朱之学与陆王心学,而且直接批评周、张、程、邵等理学的开创者,并且没有任何的回避与袒护。
在学风上,顾、黄、王反对空谈心性和不务实际,放弃了对理学空洞性体的体认,主张“通经致用”。
颜李学派则“以用为体,以用为学”,主张用力于具体的学问本身,而没有必要寻找“性理”或者“六经”的根据,完全摆脱了理学教条的束缚。
第二部分
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颜元和他的弟子李塨,其学说由颜元创始,经李塨等人而推广天下,故称“颜李学派”。
颜元曾说:“今何时哉?普地昏梦,不归程朱则归陆王,而敢别出一派,与之抗衡翻案乎?”这可以理解为颜李学派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后正式树立旗帜的宣言。
这个学派大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主张“以事物为教”,研究实际问题。
他们认为应当恢复“周孔正学”,俨然以孔孟传人自居,批程朱,黜陆王。其学说在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间影响很大。
所以,时儒声称:“颜李之学数十年来,海内之士靡然从风”,“四方响和者方靡然不知所止”。
第三部分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
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国多故,颜元的生活经历十分坎坷,“自幼及壮,孤苦备尝”。
开始,他寄养在朱家,为人义子。这时期,由于生活多艰,精神空虚,他渐渐接受了神怪荒诞思想的影响,行为上也游谈无根,放荡不羁。
这时,幸亏遇上了教授生徒十分严格的老师贾端惠,对颜元的一生带来了重要转机。贾端惠作了两幅对联,令颜元书写后悬挂堂中,其一曰:“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行必果,愿学经经小人。”其二曰:“内不欺心,外不欺人,学那勿欺君子;说些实话,行些实事,做个老实头儿。”另外,贾老师为人朴实,重视气节的风范,也使颜元受益匪浅。
第四部分
在贾老师的教导下,颜元戒除了一切恶习和放荡行为。颜元先喜陆、王之学,但没多久,又学程、朱,他笃志苦学,俨然以道学家自居。
然而,有一件事导致了颜元思想的转变。
康熙七年(1668),颜元的养祖母病故。
居丧期间,他一切都以朱子《家礼》行事,连吃饭也不苟且。
《家礼》规定,早晚吃饭时,如果因事耽误了,就不能再吃。
而当时吊丧的客人很多,颜元对养祖母极为孝敬,当然相陪答礼。
这样,他疏食少饮,哀毁过甚,几乎病死。
由此,他感到朱子《家礼》不合情理,对理学也产生了怀疑。他从此走上了提倡“周孔正学”,批判程朱理学的道路。
然而,颜元57岁之前对程朱的批判还打一些折扣,尚有“将就程朱”之意。
而当他57岁南游中州(今河南一带)时,对于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耳闻目睹了许多地方“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的现象,于是下定决心,“必破”程朱,认为程朱“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公然举起反对理学的旗帜。
第五部分
针对宋明理学“误人才,败天下事”的“虚学”弊病,颜元极力提倡实用之学,他“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
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
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在提倡“周孔正学”的过程中,颜元体会到“思不如学,而学不如习”的道理,他于是将自己的书斋由“思古斋”改称“习斋”。
在他看来,“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千百义理,不如身行一理之为实也”。
颜元一生十分重视教育,他收授门徒,希望借以传播自己的学说,实现个人的抱负。他45岁时,蠡县李塨问学,成为他的得意门生,以后对于宣扬颜元的学说创立颜李学派贡献很大。
颜元57岁南游中州时,沿途不懈地宣扬自己的主张,并访友论学,明辩婉引,使不少人倾心于他的观点。
62岁时,应邀到河北肥乡县主持漳南书院,在这里,他仍然强调“实学”与“实习”,大张旗鼓地批判程、朱理学,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改变这个书院修心养性和专门学习八股文的学风。在他主教期间,入学者有几十人。
第六部分
颜元的学说后经李塨的宣传,从而“发扬震动于时”。
李塨继承师说之精华,频繁出游,广交学侣,不遗余力地光大颜元学说。
李塨所辑的《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论学》《学礼录》《学乐录》《学射录》等,都是他为补颜元所未及以及阐扬师说而作。
李塨对于其师之说加以继承却不死守,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他们都主张研求切近社会的学问,而对于远离现实的宋儒性理之学则加以摒弃。
在这方面,颜元有《存性篇》,专门批评宋儒的心性理论。
而李塨却很少谈论性理问题,在对经书传注中直接汰除其说。
如果将李塨与颜元进行比较,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发现,颜元的思想性较强,而李塨的学术性较强。
另一方面,在传习和“昌明”师说时,李塨实际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颜元强调信古,而不论古书之真伪;李塨则主张“考古准今”,甚至可以“参以近日西洋诸法”。
颜元反对考证论述,李塨晚年却“流连三古经成癖”,致力于考证著述,以阐明颜元之说。
在李塨的著作中,不少文字都是用以论证和发挥颜元学说的,而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深度又超过了颜元。
除李塨外,颜元的弟子中较为著名的还有王源。
王源是因李塨的介绍而成为颜元的门人的,其所著《平书》颇受颜门学者重视。
根据该书的《自序》,此书所以命名为“平书”,是因为它是“平天下之书”。
后来,李塨对此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附上自己的意见,成《平书订》,使颜李学派的政治、经济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