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压轴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广西中考物理压轴题解题技巧?

[更新]
·
·
分类:行业
3758 阅读

中考压轴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广西中考物理压轴题解题技巧?

广西中考物理压轴题解题技巧?

1.反复读题找条件:找出题目给出的直接条件、间接条件及隐含条件
2.确定对象作简图
3.分析过程找规律:在分析过程中,找出解题所需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4.返回列式求答案:按分析过程的顺序,一步步返回结论。

一道关于角度的中考压轴题求解?

这是哈市的中考模拟题,可以说是难破天际,不过不要害怕,我们一起来慢慢分析吧。
分析:题目给了抛物线的解析式,于是A,B,C三点坐标都是已知的,D是第四象限抛物线上一点,E是CD与x轴的交点,F是CD关于BC的对称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P是直线EF与AD的交点,注意E,F,P三点都是和点D有关联的,直线CD确定点E,直线CD的对称直线CD确定点F,直线EF和AD再确定点P,因此一旦点D确定了他们三个点就都确定了。最后还要满足∠APF ∠BDC90°的条件,显然只有某些特殊情形下才会符合这个要求,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外角的性质转成∠CEF ∠ADB90°,这样就不关点P什么事了,进一步考虑互余关系我们可以把他转成两个三角形的相似问题,从而找到等量关系求出符合题意的点D的坐标。分析以上条件我们很容易想到设坐标来解决问题,注意到点F是对称后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我们知道涉及求两个图象的交点坐标问题,主要是通过联立两个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来求解,那么想要找点F的坐标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代数计算,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本题主要是运用解析法来解答的。
我们再回到求点F的坐标的问题,如果我们设的是点D的坐标,然后求出直线CD和其对称直线CD的解析式,由于这样表示出的直线解析式稍显复杂,再联立抛物线求点F的坐标会让计算变得比较复杂,求出的点F的坐标也会很复杂,这样我们之后的计算就更困难了。当然这样也是可以解的,设点D,坐标计算如下图(过程略,转强哥的图):
注意到直线BC的k-1,那么直线CD和直线CD的斜率互为倒数关系,而点C已知,知道直线解析式也就能求点D和点F了。所以我们设CD的斜率为k,则直线OD的斜率为1/k,再结合点C表示出CD,CD的解析式,再联立抛物线求出D和F的坐标就可以了,这样表示出的坐标会简洁一些,自然对之后的计算也会有利。不过我们感觉即使这样计算还是有些复杂,有没有进一步简化的方法呢?结合已知,由于所求图形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将整个图形向下移动三个单位使点C移动到原点,C与O重合,此时OD,OD以及抛物线的解析式都会变得更加简洁,这样对我们后边的计算更加有利,只不过最后计算完我们再把得到的坐标向上移动三个单位就好了。
解答:先将原题中的图形整体下移三个单位,使C与O重合,如图所示。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x2 2x,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
设直线OD斜率为k(k<-1),则直线OD斜率为1/k,表示出OD和OD的解析式,求出点E的坐标,再把直线OD,OD分别和抛物线联立求得点D,点F的坐标。
过点A作AG⊥AD交BD于点G,过点O作OH⊥OD交EF于点H。
∵∠APF∠PED ∠PDE∠OEF ∠PDE(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OEF ∠PDE ∠BDO∠OEF ∠ADB90°,
∴cot∠OEFtan∠ADB。
(构造K型图,利用相似转化三角形函数的比,转化成水平竖直方向上的线段比)
接下来我们利用OJ/HIGK/AL这个比例来计算k,其中OJ和AL已经可以表示出了,显然要表示HI和GK还需要计算出点G和点H的横坐标,计算点H需要联立直线OH和EH的解析式,计算点G需要联立直线AG和BD的解析式,因此先得算出OH,EH,AG,BD的解析式,直线解析式的计算请读者自行完成,最后联立方程解得G,H的横坐标。
(是不是感觉有点恐怖,不过还是可以继续进行计算的)
化简整理得 3k?-5k3-16k2 10k-40,
(这个时候非常考验小伙伴们因式分解的功底了)
拆项得 3k?-5k3-22k2 6k2 10k-40,
? k2(3k2-5k-22) (6k2 10k-4)0
十字相乘得 k2(3k-11)(k 2) (6k-2)(k 2)0
提公因式得 (k 2)(3k3-11k2 6k-2)0
由于点D在直线y-x的下方,所以k<-1,
当k<-1时,3k3-11k2 6k-2<0,即≠0
∴k 20,k-2,代入得D(4,-8),
再向上平移三个单位得原题中的D(4,-5).
点评:本题是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角度互余问题,其中还要经过一次直线的对称,对称后的直线和抛物产生一个交点,而互余的两个角与对称前后的直线都有关联,不管怎么做都绕不开求点F的坐标,因此条件里的对称导致的互余关系非常难转化。于是先用一次外角把互余关系放到更容易思考的位置上来,再想着设坐标的方法,算出对称前后产生的直线解析式,坐标等,然后通过三角函数寻找等量关系,为了尽量切合初中知识范畴,最终通过构造K型相似的方法确定了等量关系。
此解法在求解析式和坐标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分式的计算,因式分解等,最后得到一个四次方程,通过因式分解和k的范围确定了k的值。很多地方还是有些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笔者暂时也没有想到特别简洁的解法,这也算是基本控制在初中知识范围内的一种解法了。
作为一道中考题设计成这样确实有点过头了,不过这是哈市的惯例。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