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引导孩子编写童话故事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有什么好处?

[更新]
·
·
分类:行业
4909 阅读

怎么引导孩子编写童话故事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有什么好处?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有什么好处?

求赞!!!
德国在很多领域都在研究童话
我们听过的童话故事许多都出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所采集编写的童话集,也就是格林童话。虽然我们对许多童话都耳熟能详,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对它们的理解,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儿童文学的意义上。事实上,在德国除了文学界以外,童话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我曾经在德国戏剧作家加利先生创办的剧院中工作和表演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很惊讶的认识到,童话原来还可以如此理解和运用。
每个童话都在讲述“转变”的过程
加利先生在编写童话剧和普通话剧的同时,创立了一套在表演中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法。他认为,童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方珍宝。童话故事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经验,几乎可以覆盖人生的每个角落,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件事,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童话来找到出路或解决办法。而每一则童话的本质,都在于“转变”二字。也就是说每个童话故事,都在讲述一个转变的过程。例如:《青蛙王子》里青蛙变王子、《睡美人》里睡美人苏醒、《侏儒妖矮人》里磨房主女儿当上王后,这些都是直观的转变。还有《幸福的汉斯》里汉斯在放下一切后得到的幸福、《汉赛尔和格丽特》里格丽特在对抗巫婆时的勇敢,这些则是内在的转变。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每个格林童话的过程再残酷,却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尾。有许多父母抱怨,童话故事里残酷的事情太多,吃人的巫婆、血淋淋的房间、凶狠的大灰狼,这些怎么对孩子讲,孩子会害怕的。他们也忘记了这个“转变”。
一个童话故事要一次性讲完
童话到底适不适合对孩子讲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正如加利所说,有一点要记住:父母在跟孩子讲童话的时候,最根本的守则是——绝对不可以将正在讲述的童话半途停止。一个童话故事必须要完整的一次性呈现。
童话对儿童的意义究竟何在?儿童心理学家贝托尔海姆说,儿童听童话的过程,实际是处理自己内心恐惧的过程。成人们都知道,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纯美好的世界,而我们又常常以为孩子们的内心是纯净美好的,因此想要保护其幼小心灵不受世界之“恶”的破坏,出于这种保护的心态,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对孩子讲述世界丑恶的一面。其实不是这样。儿童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来自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因为无知,所以更加恐惧。家长在对孩子讲述童话的过程,就是将孩子内心中杂乱的恐惧具体化。童话中的坏人形象几乎象征了世界上所有的丑恶:贪婪、嫉妒、欺骗、怀疑、报复……教给孩子们认识这些丑恶,比起只呈现给他们美好的事物来说,是一种更好的“保护”。
童话能提高儿童战胜恐惧的信念
最重要的是,童话的结尾,通常是美好战胜了丑恶。这其实是在向儿童传递这样的信息:无论一件事物是多么令人恐惧,它最终都会被幸福和美好所取代。如果只讲述了令人恐惧的过程,没有及时交待美好的“转变”,百害而无一利。比如有些家长讲小红帽的故事时,说到大灰狼一口吞掉了外婆,躺在床上装成外婆的样子等着小红帽的到来。讲到这里说:好了,该睡觉了,我们明天接着讲。这样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个孩子将在对大灰狼的恐惧中度过漫长的一夜。因为儿童自己是没有能力处理内心恐惧的。这就好像把一个人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完全不作任何指示,这个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同样的,你把另一个人关进黑屋,却告诉他一小时后就能出来,并且有一顿丰盛大餐等着他。不言而喻,这两个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一个完整讲述的童话,对儿童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了儿童对善恶的具体认知,更重要的是,童话中所蕴含的“转变”提高了儿童战胜恐惧的信念。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狐狸春天森林学校?

春天的森林,阳光明媚,白云飘飘。
小狐狸一不小心起晚了。他急急忙忙地往学校跑去,手里还拿着面包啃,书包拉链还没拉好,笔、家庭作业……都掉出来了。
小狐狸一到教室,拿出书包,一看:“呀!我的家庭作业本呢?这可要向山羊老师怎么解释呀!”他把书包翻得乱七八糟的,桌上摆满了书呀,笔呀……
山羊老师走进教室,看见了小狐狸,问:“你在做什么呢?”小狐狸回答说:“我上学的时候,一不小心,书包拉链没有拉好,作业本不见了,现在正在找呢。”
山羊老师知道了事情的经过,说:“你以后晚上做完作业,东西一定要收拾好。早上起早一点,拉链一定要拉好哦。#34小狐狸羞红了脸,说:“我一定会牢记在心的,山羊老师。”
第二天,小狐狸把书、笔放得井井有条的,和第一天完全相反。山羊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小狐狸的桌子,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从此,小狐狸养成了好习惯。